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0:27:15
被浏览:1877
紫砂的好处在于它独特的双气孔结构,用紫砂泥制成的壶,嘴小、盖严,壶的内壁也比较粗糙,能有效的防止香气过早流失,对于留香有很好的作用。铁观音属于乌龙茶,六大茶类之中,乌龙茶香气最高,用壶泡铁观音,铁观音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0:28:27
被浏览:10162
晾干和存放其实是一个道理,一般我们说的休息,指的就是在用了几天壶之后,要让壶彻底的干一次,这样对壶的保养更有利。正确存放的方法:1、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,勿积存湿气。2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,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0:32:31
被浏览:2234
“碧螺春”被当地人称“吓煞人香”,有着“一嫩三鲜”之称,属于绿茶类。碧螺春条索紧结,卷曲如螺,白毫毕露,银绿隐翠,叶芽幼嫩,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,上下翻飞,茶水银澄碧绿,清香袭人,口味凉甜,鲜爽生津。由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0:34:38
被浏览:2455
老壶的鉴别,可以从型、质、工、饰、款五个方面入手。紫砂壶的器型千变万化,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。因此,器型可以作为判断紫砂壶年代的一个可靠标杆。比如陈曼生创作设计的箬笠壶、井栏壶、飞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0:36:24
被浏览:1340
颜色。如果紫砂壶的颜色是太过于鲜艳或表面过亮的,应该都是有问题的。一般手工壶添加适量的氧化物让壶鲜艳是可以的,但过于鲜艳就有可能是普通陶土和化工色剂调制的,而过亮的壶多是加入了过多的玻璃水制成或是喷浆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8:50:58
被浏览:8608
中国除宜兴以外还有比较有名的是云南建水紫陶,广西钦州泥兴陶,重庆荣昌陶和潮州朱泥壶。宜兴紫砂壶,始于明代正德年间。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,它形制优美,颜色古雅。另一方面,它又是实用品,明清两代,伴随着瓷器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8:51:56
被浏览:3102
在用豆腐煮之前,先用温水和软布仔细擦洗紫砂壶的壶身。放凉后,放入清水中,慢慢煮沸。让其在沸水中煮上5-10分钟。将紫砂壶从沸水中捞出,放在一边自然凉快,等到没有热度的时候,填装豆腐,以老豆腐为妙。填装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8:52:49
被浏览:5039
独孔的壶嘴,最常见于仿古的形制。老的紫砂壶大多数都是独孔。容量小的壶,流嘴本身就细,不便制作滤孔,也以独孔形式居多。冲泡条索细碎的茶,可以使用为独孔壶专门设计的内置过滤器来避免这个问题。早年间做壶工具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8:53:45
被浏览:3689
可以的,根据段泥紫砂壶的特性,适合泡的茶如下:绿茶类。段泥紫砂壶胎轻质疏,好沏绿茶。铁观音。段泥紫砂壶高身筒(如井栏)是泡铁观音茶利器。乌龙茶生茶。段泥紫砂壶适合泡轻焙火系列的乌龙茶生茶。黑茶类。段泥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5 18:55:12
被浏览:8413
段泥开壶可以用开水淋壶,多泡两次宜兴红茶,消一下火气、土气就行。养壶的时候要注意:有些段泥壶烧制的窑温不足,用开水冲泡容易导致出现裂纹,但壶不会漏水,最好不要用沸水浇淋,80-90度水温就足够了。很多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6 10:09:03
被浏览:3482
或者用高温的水泡一泡,视具体橡皮筋的老化残留程度看是不是有用。热水不行的话,用酒精、风油精这类的水溶性有机溶液稍微浸泡一下,应该就能去掉了。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6 10:20:19
被浏览:3214
从砂粒感上说,紫砂含有云母、石英、粘土、和赤铁矿,这些“杂质”烧出来有一种亮晶(石英),偶尔会有黑点(铁离子),用手摩挲紫砂器具有涩涩揦手之感。从成器颜色来说。紫砂泥料是一种天然矿石,真正的原矿紫砂泥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6 10:21:22
被浏览:5468
常有卖家在网上叫卖一种会有出汗现象的紫砂壶。意思是说,开水倒进壶里,壶的表面就会冒出水珠,像人出大汗一样。并以此来说明壶的泥料有多好透气多好等,其实说白了,这个不是什么稀罕物,只是商家的误导和噱头。确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6 10:23:39
被浏览:2025
俞国良原籍无锡,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。他生于1874年,制壶技艺精湛。曾受聘为苏州金石家、书画家吴大澄(著名书画家吴湖帆的祖父,历任广东巡抚、湖南巡抚)制壶,后为两广总督端方制壶,名重一时。1915年为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6-26 10:25:10
被浏览:1628
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、为客人奉茶之事。原称为“茶汤”。它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,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,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。日本茶道源自中国。现在被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,但茶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