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3 16:25:35
被浏览:19698
并不是壶不好,恰恰相反,这是壶的泥料好的表现。这就像是养壶一样,壶其实不是越养越亮的,一般是颜色越养越深,这被我们称之为愈发沉稳。从触感上来形容,变得非常光滑,如果说一开始摸上去像是鸡蛋壳,到后面摸上
-
TAG关键词: 玉砂料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4 14:30:36
被浏览:12940
玉砂料是紫砂泥料中的“顶级泥料”,在紫泥、绿泥、红泥三大原矿泥料的基础上,艺人根据泥料特性创新配制出黄金朱泥、黑铁星、黑绿泥、黄金段.....上百种泥料,其中玉砂料最为出众。玉砂料在紫砂泥当中有“顶级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3 18:35:17
被浏览:5157
真正的壶最少要百元以上,就算不考虑作者也要看泥料工艺、是否全手工等方面。非手工制作壶也可以收藏,价格在300~1000左右;纯手工制作壶值得收藏也要在千元以上。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1:27:50
被浏览:11675
口味一样不一样应该和茶的关系很大吧,不管是柴烧壶还是紫砂壶都有吸附性泡茶时都可以吸附茶香。柴烧壶,指利用紫砂泥为原料、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,主要分为分上釉(底釉)与不上釉(自然釉)两大类。泡一些口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1:37:34
被浏览:7646
柴烧壶养壶之色泽变化:柴烧壶是经3天3夜柴火的淬链,表面多少附着天然的釉、落灰、结晶,而产生不同型态的自然色泽。在壶面上未经釉药附着及密度不高的落灰位置,在养壶过程中,很容易与茶汤结合而产生深浅不一、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0:12
被浏览:4523
柴烧就是用薪柴烈火烧制的陶瓷制品,是很古老的一种烧瓷手法。现代的工艺大多是气烧的,用电子技术来控制。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。古法制瓷的气泡大小不一,不断添加薪柴,温度高低不同,因此气泡显得很有层次感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1:11
被浏览:6025
陈宏林,“当代紫砂界最具潜力艺人”,陶刻最高水准“宁朗杯”大赛金奖得主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高徒,作品自制自铭,古朴内敛,实用性佳。他的方形壶棱角分明,线条笔挺。方壶透露刚毅之气,刚劲有力,精致美观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2:02
被浏览:6320
陈宏林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,我国紫砂职称大致有五类:国家级工艺美术员制作的壶大概在4千左右;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的壶大概在3-5千左右;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的壶价格在万元左右;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员壶的价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3:25
被浏览:2434
陈洪法,工艺美术员,1965年生于宜兴陶都。自幼酷爱紫砂壶艺,随父母学习制壶技艺。1985年起从事紫砂壶的专业设计,1991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,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在这三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4:18
被浏览:1405
陈洪平老师的石瓢壶壶身呈梯形,曲线柔和流畅,造型浑厚朴拙;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,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;壶身八字造型,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,亦曲亦直,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;直流,简洁见力度,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5:25
被浏览:1972
他的篆刻出入秦汉,绘画精于山水、花卉,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。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。他的隶书清劲潇洒,结体自由。穿插挪让,相映成趣,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。他广泛学习汉碑,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6:44
被浏览:6013
规划壶的容量时通常情况下划分五类。100cc或者100cc以下的成为特小壶,适合一个人小酌;100cc以上200cc以下的可以称为小品,适合1-2个人品饮;200cc以上350cc以下的可以称为中品,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7:37
被浏览:2524
之所以说紫砂壶好是因为它自身的特质。第一紫砂壶的特殊材质使得壶透气性能好,具有夏天越宿不馊的特点,所以泡茶不失原味深受茶友喜爱。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: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“茶锈”,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28:34
被浏览:2357
陈彩敏,工艺美术师,1968年生于宜兴陶瓷世家,高中毕业后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雕刻。受朱建伟、杨勤芳老师指点,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,注重壶与文化的结合,多件作品在知名刊物上发表。对紫砂的设计、制
-
最新回答时间:2018-05-25 13:39:33
被浏览:2380
陈曼生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,清代中叶嘉庆、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。主张制壶创新,因他倡导“诗文书画,不必十分到家”,但必须要见“天趣”。他把这一艺术主张,付诸紫砂陶艺。形成壶界两大贡献。